当前的香港市场有些让人费解。
一边是,自2009年以来最汹涌的一次资金流入,正逼得香港金管局干预“停不下来”;另一边却是港股萎靡,恒指创逾两年新低,成交一日比一日少,近期更已回到“熊市水平”。水涨船却不高。涌港资金都去哪儿了?为什么资金不愿意买港股?
不过,4日,一篇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署名文章被境内外各大媒体疯转,文中提到的“今年还要推出深港通”让久旱的港股市场如逢甘露,恒生指数盘中一度急拉近800点,成交也再现“千亿级别”。
对此,“港股市场其实不缺资金,只缺催化剂。资金都在伺机而动,深港通启动、人民币加入SDR、内地经济见底、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等,都可能立刻打破港股闷局。”有市场人士表示。
“水”漫香江
香港正在经历自2009年以来最汹涌的一次资金流入。
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香港金管局自9月份以来已经28次入市干预,注资规模累计已达到1556.26亿港元,不仅远远超过今年二季度内地资金涌港期间的注资水平,也超过了2012年第三轮量化宽松期间的注资规模,目前仅次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高达1763.16亿港元的注资水平。
香港金管局“注资”,是指金管局在必要时,比如港元短缺及汇率触及强方兑换保证水平等,应银行要求,按7.75的汇率买入美元,沽出港元。沽出后的港元将计入持牌银行在香港金管局所设的结算户口,合计余额称为“总结余”,总结余同时也是港元货币基础的一部分。
在本轮越来越大的注资规模的推动下,香港银行体系的总结余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水平——截至11月4日,香港银行体系的总结余规模达到4263.39亿港元,而该数据的前期历史高点记录为2009年11月24日的3199.57亿港元。
总结余的增加源于强大而持续的资金流入压力。香港金管局将“资金流入压力”界定为涉及货币兑换的港元资产(包括存款、股票、债券、物业及其他资产)的需求增加。换言之,若个人或企业持有港元资产的意愿增加,通常做法便是在外汇市场把外币兑换成港元存款,这些兑换后的港元存款,可以用来购买香港银行发行的存款证、金管局发行的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或者香港物业。
由于流动性泛滥,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频发外汇基金票据来对冲,3日金管局宣布,将于11月10日、11月17日、11月24日、12月1日和12月8日举行的投标中增发总值35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票据,而这已经是该局自8月初以来,第三次宣布增发外汇基金票据。此前金管局两次增发的外汇基金票据总值均分别为200亿。
港股从“天堂”回到“人间”
尽管香港正在遭遇“水浸”,但股市却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
自内地股市发生异常波动以来,港股节节向下。从月K线来看,恒指从5月至9月已连续5个月累计下跌,10月份一度反弹,但成交却没有跟上,10月恒指反弹8.06%,而10月份主板的日均成交量仅为788.25亿港元。在过去两个多月里,港股成交只有9月9日和10月7日两个交易日超过千亿,上周,港股的日均成交回落至660亿港元,其中上周五的成交甚至只有568亿。
时间回到上一轮资金疯狂涌港的今年4月份,当时内地资金南下投资带动全球各地的资金流入香港,导致港元需求急速增加,并推高港汇,为了平抑汇价,香港金管局在15天内8次接钱,合计注资714.94亿港元。港股市场在4月份不仅指数迭创新高,当月主板日均成交量更是高达1981.43亿港元。
而现在,由于市场不景气,香港市场甚至再次出现股票相关的业务部门关闭、裁员。渣打上月26日就宣布,分阶段撤出股票衍生产品(包括窝轮和牛熊证)以及可换股债券业务,至少10个相关岗位将被裁撤,大约有30至40人受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作为一个“资金自由港”,香港是海外资金投资内地的窗口,同时也是离岸人民币中心,这几年常有资金持续流入的情况。以往每次热钱大幅涌港,往往均伴随着股市、楼市量价齐升的情况,这次资金涌入规模不小,但楼市、股市都很萎靡,很是反常。
跟股市一样,不仅交投低迷,香港楼市价格也开始在走下坡路。10月22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当天进行的香港立法会答问大会上称,香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房屋价格都开始下跌。摩根大通企业和房地产研究部门报告显示,香港的住宅价格可能从2016年开始每年下降5-10%。瑞银(UBS)则预测香港房价到2017年底将下跌25-30%左右。
不过,受“深港通年内开通”乌龙事件及“人民币纳入SDR”憧憬影响,恒生指数4日重新迈上二万三,报23053.57点,大涨2.15%,成交重返久违的“千亿级别”,达1120.96亿港元。
资金去哪儿了
资金没有流入股市及楼市,那么,涌港资金都去哪儿了呢?记者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都认为,本轮涌港资金可能主要还在银行里“趴着”,等待投资机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2日指出,本轮资金流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个人及企业人民币拆仓所致。也就是说,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改变,投资者转换资产配置,将持有的人民币转换成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使得港元需求增加,推动香港的银行在外汇市场卖美元换港元,推升了港汇。
金管局数据显示,9月份人民币资金池跌幅已超过8%,香港金管局预计10月份赎回潮将会继续,10月份人民币资金池规模也将继续缩减,但幅度会放缓。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除了人民币转仓资金外,本轮资金涌港也不乏欧美等海外资金,而且涌港资金并非完全没有参与港股投资,只是比较谨慎,参与的资金量不大,投资偏短线。
10月上旬,伴随资金涌港,在港上市的A股ETF、沪股通也曾出现资金流入的情况, 但资金又很快撤离。自10月16日以来,北向通道沪股通一直处于净流出状态,截至5日A股收盘,沪股通在连续13个交易日里累计净流出151.92亿元。
“主要是市场对中国内地经济、对中资股的信心仍有待恢复,此外,短期内,市场还存在美联储加息等不确定因素,所以大部分资金都在观望。”有分析人士指出。
此外,有部分资金或流入了新股市场。上证报记者整理数据发现,近几个月香港新股市场火爆,自2015年8月10日以来,截至11月5日,在港IPO的新股达25只,部分新股的公开发售受到投资者热捧。
以中再保为例,该股招股期间,招股首日便已足额,截至认购,香港10多家券商共借出逾233亿港元的孖展金额,冻资739亿港元,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今年第4大“冻资王”。在港公开发售共接到5.5万份有效申请,认购271.1亿股,相当于可供认购的2.88亿新股的93.97倍,最终发售价以招股价的上限2.7港元定价,集资净额151.26亿港元。
汇业证券分析师岑智勇指出,对于中再保之类的港股市场上较为稀缺的新股,海外资金都有配置需求,因此能够吸引存量和增量资金入场。
此外,香港的创业板最近也炒风炙热。近两个月上市的应力控股、丰展控股、泰邦集团、立基工程控股等,均受到市场爆炒,股价一度飙升至超出配售价数倍至十几倍不等,但随后股价便出现断崖式暴跌。其中,9月底在创业板上市的立基工程控股上市首日股价从配售价0.25港元一度被爆炒至14.88港元,涨幅高达5857%,但随后股价一泻千里,截至5日A股收盘时分,该股已回落到0.57港元。
此番市场异常也引来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证监会、港交所、经管局等相关人士均在不同场合作出回应,表示会密切留意市场极端行情,并检讨相关监管规则。
“港股市场其实不缺资金,只缺催化剂。资金都在伺机而动,深港通启动、人民币加入SDR、内地经济见底、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等,都可能立刻打破港股闷局。”有市场人士表示。光大海外在其10月中旬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应留意深港通等可能导致的市场节奏改变,从而吸引存量资金加速入市的可能性。
香港金管局9-10月注资统计
日期 注资规模(亿港元) 注资后的总结余
2015.9.1 155 3061.68
2015.9.2 124.78 3186.25
2015.9.4 51.92 3238.17
2015.9.7 31 3269.35
2015.9.14 65.88 3335.35
2015.9.15 42.63 3378
2015.9.21 23.25 3401.22
2015.9.22 42.63 3443.91
2015.9.25 15.5 3459.41
2015.9.30 120.13 3579.53
2015.10.1 38.75 3618.28
2015.10.2 46.5 3664.78
2015.10.9 44.95 3659.7
2015.10.13 69.75 3679.41
2015.10.14 62 3741.41
2015.10.15 73.63 3815.03
2015.10.16 46.5 3861.53
2015.10.19 89.9 3951.43
2015.10.20 46.5 3947.94
2015.10.22 83.7 4031.6
2015.10.24 46.5 4078.14
2015.10.26 31 4059.13
2015.10.27 116.25 4175.39
2015.10.28 28.68 4204.06
2015.10.29 39.91 4243.97
2015.10.30. 19.38 4263.35
合计: 15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