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泰君安国际证券发布了一篇共332页关于2016年香港股票市场展望的重磅研报,全文不但对中国、香港、欧美、日本等各个主要市场的经济、股市、汇率、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宏观运行情况做了全面的分析及总结,更是对香港的本地经济、股票市场以及所有行业下的每一个上市公司做了深入的分析及估值评级。鉴于研报内容实在过于繁多,无法在此一一展示,所以这里只摘录其中关于对香港经济及股票市场的综合分析点评部分。
研报部分内容摘录:
一、互联互通改革
沪港通提升港股活跃度
沪港通交易未达预期,两地估值差异并未收窄,但近期港股通活跃度逐步改善。截至12月23日,沪股通使用额度1,195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使用额度1,070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其总可用额度的39.8%和42.8%,均未过半,不过相比开通初期明显改善。开通以来,沪股通和港股通分别有61%和89%的日子录得资金净流入。2015年全年港股日均成交上升51.9%至记录高位,显示港股交易的活跃度总体改善。
大部分港股通板块跑赢指数;下半年AH股份跌幅基本和国指相当,H股对A股折价扩大。按照我们对港股通个股划分出的共31个行业来看,2015全年和下半年分别有84%和71%的行业跑赢国指,61%和48%的行业同期跑赢恒指。按市值加权平均计,港股通的AH标的股份下半年整体下跌26.7%,明显跑输恒指,和国指跌幅基本相当。
A股市场估值高
A股市场换手大幅攀升,估值虽有回落,但仍高于2015年初大约10%-38%。中国近年来通过开放资本市场引进更多海外机构投资者,包括可能进一步放宽的沪港通投资以及即将开通的深港通,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改善当前投资者结构,引导估值回归更加合理的水平。
合适时点推出深港通
预期2016年将迎来深港通的正式开通,同时沪港通也有望进一步拓宽投资范围。2016年股市可能逐渐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这将为深港通的推出提供较好的契机。此外,沪港通开通逾1年以来,虽然交易贡献并不算显著,剩余额度也超过一半,但总体交易情况稳定,也经受住了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时期的考验,因此未来随着两地互相开放的深化,沪港通的标的扩容仍值得期待。
香港市场上高折价的H股、行业具稀缺性的股份、优质的新兴经济和中小市值股份以及证券类股份将有所收益。
二、香港市场资金流情况
香港有资金外流风险
下半年港元货币供应增长放缓,银行体系结余创下新高;人民币存款池缩水。2015年下半年截至11月,港元M1和M3平均同比增速为12.6%和9.9%,因人民币汇率波动令港币兑换需求上升,加上部分资金流入港股,港汇维持强势,紧贴7.75的强方兑换水平。为平抑港币汇价,香港金管局自2015年9月开启新一轮注资,截至12月17日,总结余为3,914亿港元,较2015年初和2015年6月底分别上升63.6%和26.0%。
港币和美元拆息利差逐步收窄,近期重返负值区间。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美元拆息2015年以来温和上升。港元拆息因香港流动性充裕而总体保持平稳。在上述两方面原因下,3个月港元和美元拆息利差逐步收窄。2015年11月中旬以来,因美联储加息临近导致美元拆息短期加速上升,两者的正利差在维持了大约三年后重返负值且负利差呈逐步扩大情形。
两地基金互认正式实施,首10个月香港股票基金净销售明显增长,但11月-12月香港股市整体资金流出。随着内地居民全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上升,基金互认的正式落实将为香港带来更多流动性。2015年首10个月计,包含港股配置的香港股票基金、大中华基金和中国股票基金合计的净销售额累计同比上升260.8%,总体显示资金流入香港的趋势。
深港通将给香港引入新的流动性。我们预计,随着市场在2016年逐渐企稳复苏,深港通作为加强两地互通互联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举措,仍将适时择机推出;相比沪港通来说,合资格港股股份可能有所扩围,这有助于增加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2015年香港新股集资额同比上升17.4%,居全球首位。市场上扬、估值提升以及成交大幅提升带动香港股份集资活动。彭博数据显示,以成功上市的企业计算,2015年香港IPO集资额为2,600亿港元,同比增长17.4%,集资额位居全球首位。香港市场股份集资总额达1.1万亿港元,同比上升17.6%。市场预计2016全年香港新股集资额将达到2,500至2,800亿港元水平。
2016年香港市场面临一定资金外流的风险,但预计流动性压力总体不大。在美国加息、中国经济下行、央行引导市场增加对人民币多边汇率的关注度等因素影响下,人民币未来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因此,中资股份占比较高的香港市场未来仍面临资金流出的风险。此外,香港跟随美国开启加息周期也可能引发香港楼市和港股的资金外流。我们认为资金外流的速度应总体是缓慢渐进的,基金互认的正式实施、深港通的即将开通以及进一步的两地互联互通有望给香港引入新的流动性,从而缓解资金流出的压力。
内地流动性宽松。预计地中国内地2016年流动性将维持宽松。
三、香港本地经济概况
环球经济疲弱,外部需求欠佳对香港经济的拖累日益加深。总体上表现如下:
香港经济增长步伐在2015年第三季放缓,同比增幅由第二季的2.8%减慢至2.3%。
香港外贸在第三季表现转差,货物出口延续跌势。
就业市场依旧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2015年第三季大致维持稳定。
2015年第三季度香港整体内部需求和投资增长平稳但出现放缓的迹象。
2015年度住宅市场成交平淡,于第三及第四季度更为显著,价格有调整的趋势。
香港的旅游业及零售市场显著下滑。
展望未来,香港将可能继续受到外围的不明朗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在全球及内地的经济增速放缓下,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牵连。其贸易、内需及投资额都在三季度出现回落,估计情况将会持续。踏入第四季,各项数据没有好转的迹象。10 月整体出口继续录得下跌, 进口同比跌幅更进下步扩大,跌 8.5%。旅游业也没有明显的转强,内地访港访旅客持续下跌。多个大型零售品牌也出现提早退租或不续租的情况,反映零售商界对前景并不乐观。根据最新市场预测显示,2015-2017 年香港 GDP 增速预计分别为 2.4%、2.3%及 2.6%, 而通胀水平分别为 3.0%、2.6%及 2.8%。
先进经济体系增长缓慢,这同时表示香港与内地深化经济融合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性,并需要配合好“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等战略。国家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将会充分考虑内地和香港的基建,在金融、航运、建设方面进一步发挥香港优势,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此外,国家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应为香港带来良好机遇。
政府积极维持香港的竞争力及长远经济发展。劳动人口增长可能在 2018 年后停滞,人口老化继续是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重大局限。2015 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推出更适度有为的人口政策,务求在各个源头中释放劳动力。香港的传统四大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贡献 GDP 约 57%, 而六项优势产业则只有 9%。面对旅游及贸易这两大产业的逐渐倒退的情况下,政府已为推动本地产业结构迈向多元化发展制定规划。其中,创新及科技局已在 11 月 20日正式成立,便专注推动香港创新及科技的发展,为香港经济提供新动力。预计未来创新及科技及其余的优势产业将对香港经济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市场策略、选股及主题性受益股
香港市场尤其是中资股份估值在主要环球市场中最为便宜。目前恒指和国指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1.1倍和7.4倍,分别低于2009年以来均值8.4%和23.7%,并且在主要环球股市中处于最低水平,特别是代表中资股份的国企指数。剔除中资银行股份的影响后,恒指当前估值略高于2009年以来均值,国指的估值则小幅低于均值,中资银行股短期可能还会压制整体市场估值。当前的较低估值水平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减速、中国资本市场波动、人民币贬值、美国加息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未来尽管上述负面因素依然存在,但在市场估值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兑现。目前A股整体较H股溢价超过40%,为近年来的高点,2009年以来的均值仅略超10%。
国内CPI仍会处于低水平,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宽松。人民币短期贬值压力大,但长期不存在贬值基础。基于美国加息和人民币有短期下行压力,香港市场面临一定资金外流风险。年内深港通应会推出,提升港股的活跃度,对估值影响正面。阶段性有国企改革和互联互通的投资机会。按照市值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覆盖的公司在2015-2017年的盈利增长分别为33.3%、0.6%和12.0%。综合正负影响因素,我们认为恒指2016年约在19,000-23,500区区于间波动,相当于11.8倍至14.6倍的2016市盈率。我们看好环保、互联网、清洁能源(太阳能、风、天然气)、基建、房地产、服装(体育用品)行业,通信设备、电力设备、汽车、保险则有阶段性交易机会。(国泰君安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