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反内卷”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最火热的关键字之一,从中央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到各部委协同发力的精准施策,一场旨在规范市场秩序、破除恶性竞争的治理行动正在全面推进。
政策导向层面,中央频频强调严厉遏制恶性竞争,各部委更是密集出台具体措施积极回应。自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表述正式纳入年度工作部署。
6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新增条款针对“内卷”乱象,以法律利剑斩断“不合理低价竞争”的链条。7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推动重点行业着力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紧随其后,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手推出了《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界定了低价倾销标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更侧重于优化市场环境
为扭转2015年中国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和通缩局面,中央同年提出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为主线。在需求端,同期棚改货币化安置、大规模基建投资以及全球复甦,共同推动需求回升。最后工业品出厂价迅速转正,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攀升;供给侧改革带动上游行业股价和企业盈利大幅反弹并通过价格传导改善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增速。2016-2017年的供改侧改革在“去产能、稳价格、增效益”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功。
本轮更侧重于优化市场环境,在操作策略上更注重法治化和差异化,同时在宏观层面上所面临的挑战也更为复杂(如何避免“只限价不促销”的两难)。相较于2016年的“重拳出击”,此次供给端改革实践显得更为温和且理性。“反内卷”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部分行业盈利有望改善
短期来看,由于直接针对价格战等突出问题,“反内卷”确实可能有望改善部分行业的盈利状况。互联网平台或将迎来经营质量的提升。汽车领域有望缓解上游零部件被压价的局面。医药行业则通过打击“唯低价中标”等做法,有助于改善企业回款周期和盈利。光伏行业方面,头部企业已联合减产,盈利有望企稳。金融行业也正在从“价格战”导向逐步回归理性。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也重启错峰限产、行业标准提升等措施,有望开启新一轮出清。
从中长期看,“反内卷”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长期效果取决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需求端的配合。
题为编者所拟。本版文章,为作者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建银国际证券研究部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