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职教行业的关键词不断变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到“四链融合”的推进,职业教育被明确赋予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站在政策与产业交汇的节点,资本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焦点也在发生转移,从早期的增量逻辑,逐步转向盈利能力、财务稳健性与抗周期性的综合评价。具备真实教学能力与系统化管理能力的龙头公司,开始成为资本市场稀缺的“长期价值标的”。
而在一众龙头公司中,中国科培(1890.HK)凭借其在华南地区的深度布局、成熟的办学模型以及日趋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其最新披露经营成果,提供了观察职教企业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实现稳健成长的参照坐标。
营收向好叠加高派息,稳健性成为稀缺品质
从整体财务表现来看,中国科培在2025财年中期维持收入增长态势,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6个月,实现收益约9.1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5.3%。其中,学费收入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为约8.69亿元,同比增长6.3%。全日制本科生在校人数约达到6.9万名,同比增长5.4%,显示出公司在招生及教学服务能力方面的稳定扩张能力。
不过,虽然收入端延续良好表现,但由于中国科培持续投资教学开支及学生开支以实现高质教育及学生就业率,当期溢利有所承压同比微降,期内实现核心纯利约4.34亿元,调整后EBITDA约达到5.81亿元,显示出公司在当前发展阶段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服务的优先战略选择。尽管短期内可能对盈利端构成一定压力,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公司教学体系的可持续构建与品牌价值积累。
在收入增长与战略投入良性互动的背景下,中国科培保持“轻杠杆+强现金”的策略。于2025年2月28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按有关财政期间末的计息银行及其他借贷总额除以权益总额计算)为17.7%;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于2025年2月28日,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由2024年8月底的约12.2亿元增至约13亿元,充足的现金储备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并强化了其抗风险能力。
更进一步,在充裕现金支撑下,中国科培坚持高派息策略,继续向股东派发稳定现金分红。2025财年中期,公司拟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07港元,相当于其拥有人应占溢利约30%,维持了较高的分红比率,体现了管理层对未来经营前景的高度信心。
综合财务表现,这种“稳增长、控风险、重回报”的财务基调,不仅是中国科培高质量发展的注脚,也有望成为资本市场重估其价值的重要支点。
多重护城河筑牢根基,高质量发展图景显现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形成了结构性互补,中职与高职分别占据各自教育层次的“半壁江山”,且学生升学需求旺盛。在这个宏大的结构中,职教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对课程内容的及时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师资水平的专业性,以及学校与产业的黏合深度等全维度能力的验证。而中国科培已然将这些要素全部纳入系统性治理,更在“AI+职业教育”的路径上走在行业前列,教学护城河日益加固。
师资层面,中国科培围绕“双师型”结构持续加码,结合产业经验与学术研究双重标准构建教师队伍,期内科研成果丰硕,教师荣誉及科研获奖数量相较去年明显提升。得益于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公司旗下学校的排名不断提升,广东学校在GDI大学排行榜(2025)民办300强中排名第35位,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黑龙江学校在2024年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8名,较去年提升10名,位居全省民办学院第2名。其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强教研+强实践”的双驱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AI对于新兴产业的全面渗透,一套围绕“真实场景+前沿技术+实践能力”展开的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形成。基于此背景,中国科培加快AI技术在教学、教务与管理环节的深度应用,已经实现智慧课程平台、企业微信、学工系统、招生问答机器人的模型对接并投入校内使用,办学效率有效提升。通过构建AI辅助的智能教学体系,公司正在将传统职业教育向数智融合的新范式转型,提升教育服务的精准性与扩展性。
在产教融合布局上,中国科培继续深度融合教学与实训,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闭环,并在办学模式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025年4月,公司的首个民办职业本科托管项目顺利落地,为其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内,中国科培旗下肇庆学校还获批为市内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成为职普融通改革的重要实践平台,标志着其在职业普通融通领域取得了的认可,并为其未来深度参与教育体系建设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可见,中国科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机构,正从教学服务向教育结构性供给升级过渡,具备一定的政策窗口把握能力与跨层级整合能力。
尾声
资本的焦虑,总希望抓住下一个“高增神话”。但在结构性机会显现的今天,随着教育板块的估值逻辑的深层次重构,简单的利润扩张早已不足以支撑长期投资决策,资本市场显然会愈发偏好兼具成长路径清晰与经营节奏可控的公司。
在此逻辑下,中国科培正逐步脱离以往对政策扶持或单一市场依赖的估值体系,转向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企业形象,在周期穿行之中,向着确定性的方向生长,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或许正是一家真正值得长期关注的职教企业所应该具备的底色。